主要成就
长期以来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理念,注重基础科研和工业应用并重,以界面科学为基础和主线,在非常规石油能源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以及污染土壤修复方法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非常规石油能源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研究方向中所涉及的多相多组分之间的传质、迁移、转化机制,分子界面力学和分离强化方法应用于环境修复领域,形成化学、化工及环境科学交叉为特色的研究体系。其突出创新点:①从热力学和界面理论出发,获悉了影响和限制沥青油自砂粒表面剥离的重要因素,并从动力学、分子作用等方面揭示了沥青油与水及粘土等细小固体颗粒的分离机理;②首次将一种低粘度离子液体和绿色可逆叔铵盐应用于油砂沥青提取,初步探讨了促进机理,为从源头解决离子液体回收困难和沥青油品质差的问题探明了可行性;③将化工传递、分离理论应用于不同时空尺度下多孔介质中复杂污染组分的迁移、传质、相互作用、转化规律和修复过程,尤其针对危险化学品和持久性难降解有机物,提出了一套新的分析、修复和评价方法。
近五年来,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项、面上基金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项目1项;作为合作单位负责人主持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1项,科技部中欧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科研合作资金项目1项,国家863重点课题1项,广东省产学研项目1项,国家水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油页岩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以科研骨干参与国家863重点项目1项,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创新团队1项;另外作为骨干人员承担横向项目10余项。近年来共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24篇、EI收录17篇、ISTP收录1篇),主编《有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参与编写了《现代蒸馏技术》、《蒸馏过程节能与强化》和《介质创新与过程节能》著作,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内发明专利22项(授权15项)。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第一、第五、第五和第六获奖人)。
天津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十佳导师”。
2012
年度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二层次)及2014年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
2013年第七届中石化-三井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金奖,全国第一名,指导教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