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科猛,副教授,
(1) 纳米多孔材料的设计与开发
(2)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化(金属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
(3)多相催化、光催化、电催化
教育经历
2005.09-2009.07 天津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本科
2009.09-2014.07 北京工业大学 应用化学 博士
2012.10-2013.09 [日本]东北大学(WPI-AIMR) 交换生
2015.04-2018.03
[日本]东北大学
材料学 博士
2017.04-2018.03
[日本]筑波大学(数理物质科学研究科)
交换生
工作经历
2014.07-2016.03
[日本]东北大学WPI-AIMR
访问/特邀/助理研究员
2016.04-
2018.03
[日本]东北大学工学研究科
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
2018.04-2018.07
[日本]筑波大学藤田伊藤研究室
访问研究员
2019.05-至 今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艺系 "北洋学者英才计划"副教授
主要成就
获奖情况:
2019年12月 入选“北洋学者·青年骨干教师计划”
2016-2018 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奖励金
2014年7月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北京工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工业大学十佳毕业生
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毕业生
2012年12月 北京工业大学科技之星
首届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09年7月 天津工业大学优秀毕业生
研究成果:
围绕纳米多孔功能材料的设计研发、及对电化学储能机制和催化机理的探讨,迄今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
Nano Energy
、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
ACS Catalysis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30
余篇,Nature学术会议口头报告2次和墙报展示1次,
获授权
国家发明专利
18
项,申请
PCT
国际专利
1
项等。
其中,作为第一作者
/
通讯作者已取得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如下:
(i)利用所创制的双层石墨烯泡沫碳材料,成功从原子-分子层面全面系统地揭示了锂在石墨(烯)型碳负极材料中的基元电化学存储机制,提出了石墨(烯)储锂
/
储能的首个二维平面模型,以此(a)
阐明了石墨负极的基元储锂机制,从而结束了R-H与D-H插层模型之间的半世纪之争;(b)从理论上澄清/证实了石墨烯材料的储锂能力,从而打破了长久以来的“石墨烯电池”泡沫;(c)揭示了锂在石墨烯层间嵌入存储过程的基本规律,这一自然科学发现有望发展成为基于石墨碳电极材料的电化学储能、基于石墨等二维层状材料的插层化学等相关领域的一项基础理论。
(
ii
)为了高效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质,提出和研发出一系列集光子晶体结构、异质结结构、窄能带结构和等离子体效应为一体的、三维有序大孔结构的钒酸盐基可见光响应型催化剂,系统地揭示了不同有机小分子的催化(竞争)降解机制
;
(
iii
)为了消除空气中的易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VOCs
,研发出一系列具有纳米多孔结构的铁基钙钛矿型复合金属氧化物多相催化剂,系统地探讨了材料微观组成、形貌结构与其催化氧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
(
Updated on April
,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