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记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柯黎明教授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容不得虚假;教师的职业,排斥浮华。诲人之心长在,哗众之意皆无。
自1995年以来,他曾先后主持并参加了十余项面向经济建设的大中型科研项目,获原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江西省果喜教育奖励基金会“优秀教师一等奖”一次,因为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为国家、为我院创造了经济效益,1996年、1999年度两次被评为南昌航空大学“劳动模范”,1997年被原航空工业总公司评选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1998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就是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柯黎明教授。
走近柯黎明教授,我们惊异地发现,智慧的光芒和科研的生命力在这位年轻的学者身上交相辉映,和谐地掩盖了岁月的年轮。在交谈中,他那份对科技转化的执著和对江西经济腾飞的期待,浸渍着浓浓的深情溢于朴实的言表,而透过字里行间抖落下的却是柯黎明教授成功路上的奋斗足迹……
鲜花,人们总惊诧于它灿放时之娇艳,谁又清楚它历经孕育、发芽、茁壮成长之艰难,而成功的人总是——
执著的追求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柯黎明教授便是这样一位纯朴、好学、对生活和事业充满爱心的人。
柯教授有着农民的憨厚与踏实。1960年,他出生于湖北黄梅的一个农村家庭。高中毕业后回去还干了一年多的农活,恰逢“文革”过后恢复高考,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1984年12月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系焊接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我院材料工程系工作,一心一意献身于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对科学前辈,他恭恭敬敬虚怀若谷;对学生,他认真负责谆谆教诲。
外有动则内成思。1995年以来在《中国机械工程》、《金属学报》、《焊接学报》、《建筑科学》、《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在全国性焊接会议上宣读论文4篇。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些滴水成河的知识积淀,无疑是他科研成果的结晶,同时也为他日后进行新的科学探索夯实了丰厚扎实的基础。
当柯黎明教授进行了多年的实验和探索之后,一种更高的人生信念在他心里油然而生——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柯黎明教授曾多次踏上异国求学之路。
身居海外,但时刻想着国内的科研工作,在异域为祖国争光,这是一种多么炽热的爱国爱校情结啊——
异域的奋斗
1987年12月,柯黎明第一次作为访问学者,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课题研究。国外实验室的优越条件深深吸引了异域求学的柯黎明。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实验室工作。某些高档电子显微镜,校方规定每人每天在其上工作不超过2小时,但8小时之外无限制。因此,他总是抢着登记下午3时到5时这个时段,实际工作到晚上9点以后才回去吃晚饭。大块时间对试样的细微观察,更有利于发现科学规律,效率特别高。面对这一切,柯黎明的内心喜悦之情是难言的。
生活是没有旁观者的。他深知这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只有心无二用,只有发奋、刻苦,才对得起祖国的期待。他下决心大干一场。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经过一次又一次艰辛的探索,每天至少工作十几个小时,用心血和汗水换来了最终的成功——完成了《双向不锈钢焊缝金属氢致裂纹敏感性》这一在国内尚研究不多的课题。该论文发表在美国焊接杂志上,因对不锈钢焊接理论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1993年获美国焊接学会颁发的“Mckay-Helm”奖,为祖国争了光。
在国外期间,柯黎明充分利用他们图书馆和导师的条件做了另外的课题——焊接工艺的计算机模拟,以便用数值方法进行科学研究。这对于他自己回国以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同时,柯黎明总要挤出时间去参加该大学冶金系一两个星期一次的研讨会,了解材料科学的研究状况,大大拓宽了自己的思路。
1989年1月,柯黎明回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祖国。花开花落,待他再去美国参加焊接年会并领取美国焊接学会颁发的论文奖时,已经是1993年4月了。期间,应俄亥俄州立大学焊接系主任的邀请,柯黎明访问了这个在全美焊接领域负有盛名的学校。当时该校系主任希望柯黎明能留在那里工作,做与宇航局有关的研究,因需回来指导研究生和完成核工业部812厂的科研课题,柯黎明同志婉言谢绝了这位系主任的好意。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女的心和母亲的心永远是息息相通、紧密相连的。外国优越的科学研究条件,只是再一次显示了中国学者非凡的毅力和实力,怎留得住炎黄子孙的赤子之心。
2000年5月,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受教育部派遣,柯黎明赴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UIC 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在该校的土木与材料工程系从事研究工作。短短半年时间他除了从事研究工作外,听了该系4位教授的5门课程,以了解该校的教学情况,还参加了两次材料界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在UIC的研究工作, 柯黎明主要进行铝合金、铝合金与铜的搅拌摩擦焊工艺的研究。还就搅拌摩擦焊技术、金属与陶瓷的连接广泛地查阅了有关资料,拟申报美国国家科研基金。在美国的半年期间,柯黎明通常每周工作6天,对搅拌摩擦焊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完成了3篇论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话水来。”目前,柯教授对该项目的工艺研究已相当成熟,正在研制专用设备,以便将成果推向市场。因为他深知,科研成果只有走向市场,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海不纳百川,无以成海。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1991年初,英国人发明了搅拌摩擦焊技术,但在中国,知晓该技术的时间较晚,柯教授是1998年看到相关论文的,他意识到这是一项焊接轻金属的极有前途的工艺,立即开始研究。那时国内只有两个单位着手研究该技术,其中之一就是柯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到1999年也只有两篇论文发表,一篇是一个研究所的,另一篇就是柯教授写的。
说到几次出国的感受,柯教授最欣赏的是国外开放性的实验室。只要你愿意,什么时候都可以去实验室工作,他们可以把钥匙和说明书交给你,任你自己去用各种先进设备,因此即使是双休日也有很多人在实验室工作。工作效率很高,在国内两三年的工作量,在那里一年就可以完成。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在异域平凡的奋斗历程中,柯黎明教授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脚印,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祖国和人民的儿子,他要把智慧和无私的爱心献给红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人民。
花开花落,春华秋实,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科研之峰揽桂冠
当谈及科研成果给国家带来良好经济效益,也为他本人赢得殊荣时,柯教授的眼中满是欣慰,然而又有谁知道辉煌背后凝聚着多少夜以继日的艰辛
1986年,柯黎明开始了铜丝网焊接的课题,这是某工厂委托他为替代进口产品而进行的科研课题。当时,他带了两个学生进行了几个月的探索性研究,为该项目最后的成功提出了可行性方案。这个项目在课题组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预期的结果,产品利润高达70%—80%,为该工厂贡献了一项实用项目,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
1989年2月,这个飞絮似霰、花开如星的季节,柯黎明刚从国外归来,立即参加了两个课题的研究,且成为主要成员。一个课题是为沈阳一军工厂研制炮弹筒底护片的专制焊机,主要负责炮弹筒夹持和导电部分的设计;另一个课题是与同伴合作搞汽车制动蹄片凸焊机研究,负责机械部分设计制造,最终这两个课题都取得了成功。
1993年7月,柯教授受命设计ZR-4合金导向管自动焊管机。该设备用于大亚湾核电站核燃料导向管的焊接,原是由法国生产的。该焊管机要焊接长4米、直径10-16毫米的核燃料导向管,关键是该管壁薄,只有0.12毫米,要求焊缝表面凹凸不超过0,05毫米。如果在法国购买需170万法郎,而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制造只需27万元人民币。课题成功则要替代法国进口的设备,为国家节约大量的外汇。柯黎明教授利用暑假,在三个星期内日夜连轴转,赶制图纸,并立即投料加工,终于,国庆节前加工装配全部完成。10月份到工厂进行调试。作为这项重要课题的开发研究者之一,个人压力特别大,自始至终,柯教授都在调试现场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由于在学校加工时,某些部件精度不够,达不到导向管高精度焊接的要求。一直在现场监控的柯黎明教授心急如焚,在对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从另一条思路重新设计,跟班加工,保证了部件的加工质量和产品的最终质量,在调试过程中,他经常是针对白天发现的问题,晚上休息时依旧思考解决的方案。不服输的个性支撑着这位年轻学者在现场呆了40多天,用透支的体力和强撑的神经实践着一位科研工作者对事业的承诺。
苦心人天不负。
该项目11月底通过了法国珐杰玛公司的总验收,完全达到了法国设备的标准,柯黎明教授挺过来了。他至今还记忆犹新,技术的考验、精神的洗礼,锻炼了他在各种重压下从容应对问题的能力。由于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性,该项目1995年获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群雁高飞头雁领。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高速公路越修越多,高速公路隔离栅需要量也因此不断增加。若能在短时间内搞出生产高质量的高速公路隔离栅的设备,无疑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柯黎明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和江西省航科交通设施有限公司想到了一处,一拍即合。所有的设计方案都由柯教授主持,其他人分别画图。1998年7月份开始工作,酷暑炎炎,挥汗如雨,经过暑假50多天的努力,绘制出了整套图纸。9月份进行加工装配,11月底完成。经反复调试,1999年元旦进行试生产,生产出表面光滑美观的镀塑型高速公路隔离栅,为新年献了一份厚礼。
1999年1月10日,国家交通部安全检测中心派来了检测员,一次检测合格通过,给厂里颁发了生产许可证。该厂1999年头两个月即完成产值260余万元,2000年完成产值1000余万元。而柯教授为工厂开发的设备仅为96万元。该设备2000年1月经江西省科委鉴定,认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999年2月,时任江西省副省长的黄懋衡及省科委负责人、南昌航院负责人前往现场视察,在现场看到有如火车头般的巨型生产设备及生产出的既美观又高质量的产品,领导们赞不绝口。
柯教授努力承接各项科研项目,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一定要争取到,技术含量高、社会效益好的小项目不赚钱也要搞。比如1999年,南昌铁路局为了适应铁路提速的要求,需要将九江—南昌线路升高120mm,在几座铁路桥处碰到了难题,即钢桥抬高后,原来固定钢桥的锚栓长度不够,需要加长。这项工作只能现场完成,施工空间有限,又不能影响火车的正常运行,很多技术无用武之地。铁路局的同志找到了柯教授,请求支援。柯教授带领课题组同志现场勘察,认真论证,制定出合理的方案,先后完成了德安大桥、杨柳津大桥的锚栓加长工作,在加长锚栓的工作中,没有影响铁路的正常运行,质量达到了铁路方的要求。尽管合同额不多,可柯教授照样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为我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扩大了学院的影响,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而这些是无法用金钱能衡量的价值。其它的如与某飞机制造厂签订将先进工艺用于地效飞行器制造的可行性研究,为宜春工程、江西电机厂、宜春第一机械厂等单位解决技术难题等等,都是为了科技应用于实际,扩大我院影响。
面对成功,柯黎明教授却平静如水,奋斗中进取才是他的目标。近年来他相继主持了“用高温自蔓延技术焊接新型结构材料的研究”、“热应力缓和型功能梯度变化率与抗热震性的关系”等省部级基金课题;作为主要参加者申请的省自然科学基金有铝合金薄板搅拌摩擦焊工艺研究等课题。尤其是搅拌摩擦焊工艺研究,在国内走在前列,正与某公司合作开发用于飞机薄壁件的焊接,还与广州和深圳等地的厂家进行钎焊研究开发等等。
辛勤的劳动,无私的奉献,真诚的爱心,培育了多少新秀——
三尺讲台育桃李
在广阔的科研天地里驰骋千里的同时,柯黎明教授没有忘记身为人师的职责。工作恪尽职守,踏踏实实,这是师生们对他最朴实的评价。而他自己也在科技工作者和人民教师两个角色的转换协调中相得益彰,其乐融融。
1995年以来,柯教授承担过研究生课程、本科生课程、专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作为研究生导师,指导了6届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指导过本科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担任过班主任工作。每年均超额完成学院定额教学工作量。柯教授接受教学任务时从不挑剔。
教书育人,桃李芬芳。
柯教授是一面旗帜,为人师表,诱导着同学们朝着正确的方向起步,如对工作的态度、对人格的塑造等。许多毕业生反映,跟柯教授干活很累,但能真正学到很多东西,包括知识、工作方法等。
上课本身是门艺术,与学生心拉近了,上课就成了一种交流,知识的交流,更是心的交流。
许多毕业生多少年了还与柯教授保持联系,觉得柯教授值得他们尊敬,原因就在于此吧。不管什么时候,学生打电话向他请教问题,柯教授总是诲人不倦,乐于回答。他对每位学生都充满了希望,希望他们工作好,在岗位上获得丰收。
同时柯教授也追求治学的严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一直注意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适应焊接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看着如今后起之秀桃李满天下,而他却只字不提当年功劳。
生活是没有旁观者的,头顶一片蓝天,胸中拥有一轮红日——
红土地上写春秋
所有这一切的孜孜不倦都缘于流淌在柯黎明教授血脉中的那份红土地深情。他不迷恋故乡明月,带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要在红土地上扎根。
“落后也是一种优势”,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曾提出的辩证观点。
难道落后的土地上就没有创业的契机。否。正因为基于脱贫的现状,才给了像柯黎明教授这样的中青年科研骨干更多的自由发展机会和施展才华的空间。何不安下心来,发挥科研“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也向别人证明江西不会永远穷下去呢?
抛却世俗名利,追求平淡自我的真谛。
柯黎明教授课题组的同志反映:柯教授待人真诚,不摆架子,实践动手能力很强,能吃苦耐劳,关键时刻能顶住压力。和他一起工作很协调,不会有不愉快的事发生;他待人诚恳、忠厚,在课题组里,即使有些任务已分派下去,但他还会亲自去做,遇到困难他从来都是自己想办法与课题组同志一起尽力解决,从不独断专行。
作为江西省重点学科——焊接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他积极从事焊接专业实验室建设,调研并为实验室购置和自制教学仪器设备;
作为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省高校学术带头人,他参与了学院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学院教学质量检评等工作;
作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理事、江西省焊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他积极参加学会工作。
不是春蚕甘作茧,世间何处出绫罗。亲情的力量给予了这位科研工作者最大的支持和细致的体恤。由于柯教授常出差、加班,经常晚上一两点钟回来,有时甚至调试到第二天早上五六点回来,家里的事情没法管。“多亏了家人的理解和帮助。”柯黎明满脸的歉意。而时时关心教授的院领导也十分重视他的工作,极力为其创造科研条件。
雄鹰展翅凌云志。所有的点点滴滴,柯黎明教授铭记在心,无以回报,唯有倾尽毕生所学所钻所研,凭着一颗赤子之心,为江西经济、我院学科建设的腾飞再作贡献!
来源:《南昌航空大学启航网》2003年